市场名网
当前位置:首页 > 药食百科 > 药材百科
《本草纲目》草部:茵陈蒿

《本草纲目》草部:茵陈蒿

别名:茵陈、绵茵陈、白蒿。

优势营养:(茎、叶)苦、平、微寒 、无毒。

为您推荐:专题大全

作者:本草纲目

更新:2025-07-25

类型:药食百科

关键词:茵陈蒿,茵陈蒿的功效
『《本草纲目》草部:茵陈蒿』介绍

《本草纲目》草部:茵陈蒿的介绍,中药茵陈蒿的功效有哪些? 中药茵陈蒿的功效及现代研究综述请看下面:

一、基本信息

  • 别名:茵陈、绵茵陈、白蒿
  • 科属:菊科蒿属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
  • 药用部位:春季幼苗(绵茵陈)或秋季花蕾(茵陈蒿)
  • 性味归经:苦、辛,微寒;归脾、胃、肝、胆经

二、传统功效

1. 清热利湿

  • 主治: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、湿温、暑湿、小便不利、湿疮瘙痒。
  • 古籍记载:
    • 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主风湿寒热邪气,热结黄疸。”
    • 《本草纲目》:“治湿热黄疸。”
    • 《伤寒论》茵陈蒿汤(茵陈、栀子、大黄)为治疗湿热黄疸的经典方剂。

2. 利胆退黄

  • 主治:黄疸型肝炎、胆囊炎、胆结石等肝胆疾病。
  • 机制:促进胆汁分泌与排泄,加速胆红素代谢,改善黄疸症状。

3. 解毒消肿

  • 主治:热毒疮疡、皮肤瘙痒、疥癣等。
  • 用法:煎汤外洗或与黄柏、土茯苓等配伍。

三、现代药理作用

1. 保肝护肝

  • 机制:
    • 增强肝脏解毒功能,减轻肝细胞损伤。
    • 抑制肝纤维化,改善脂肪肝。
    • 降低转氨酶(ALT、AST),促进肝功能恢复。
  • 应用:治疗急慢性肝炎、药物性肝损伤。

2. 抗炎抗菌

  • 抗菌谱: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、痢疾杆菌、结核杆菌等。
  • 抗炎机制:抑制炎症因子(如TNF-α、IL-6)释放,减轻炎症反应。

3. 抗病毒

  • 作用:对乙型肝炎病毒(HBV)、流感病毒等有一定抑制作用。

4. 降血脂与抗动脉粥样硬化

  • 机制:降低总胆固醇(TC)、甘油三酯(TG),升高高密度脂蛋白(HDL)。
  • 应用:辅助治疗高脂血症、动脉粥样硬化。

5. 其他作用

  • 解热镇痛:对发热、头痛有一定缓解作用。
  • 抗肿瘤:体外实验显示对肝癌、胃癌等癌细胞有抑制作用。
  • 驱虫:对蛔虫、钩虫等寄生虫有杀灭作用。

四、临床应用

1. 肝胆疾病

  • 黄疸型肝炎:单用或与栀子、大黄配伍(如茵陈蒿汤)。
  • 胆囊炎、胆结石:与柴胡、郁金、金钱草等配伍。
  • 慢性肝炎:中成药如茵栀黄颗粒(含茵陈提取物)。

2. 皮肤疾病

  • 湿疮瘙痒:煎汤外洗或与地肤子、白鲜皮配伍。

3. 代谢性疾病

  • 高脂血症:与山楂、荷叶等配伍,辅助降血脂。

4. 其他

  • 钩端螺旋体病:配合抗生素使用,加速黄疸消退。
  • 肿瘤辅助治疗:与化疗药物联用,减轻副作用。

五、使用注意事项

1. 禁忌人群

  • 脾胃虚寒者:性微寒,易伤脾胃阳气,导致腹胀、腹泻。
  • 非湿热证者:如虚黄(气血不足)、萎黄禁用。
  • 孕妇:慎用,可能影响脾胃功能。

2. 用量与用法

  • 内服:煎汤6-15g(绵茵陈可用至30g);或入丸、散。
  • 外用:煎汤熏洗患处。
  • 特殊配伍:
    • 阳黄(湿热):茵陈蒿汤(茵陈18g、栀子12g、大黄6g)。
    • 阴黄(寒湿):茵陈四逆汤(茵陈15g、附子6g、干姜6g、甘草3g)。

3. 不良反应

  • 过量:可能引起头晕、恶心、腹泻,需立即停药。
  • 长期使用:可能损伤脾胃,需配合健脾药物(如白术、茯苓)。

六、现代研究进展

  • 化学成分:含香豆素类(如东莨菪内酯)、黄酮类(如茵陈色原酮)、有机酸(如绿原酸)、挥发油等。
  • 药理机制:
    • 保肝作用:通过抗氧化应激、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实现。
    • 抗炎作用:抑制NF-κB信号通路,减少炎症介质释放。
    • 抗病毒作用:干扰病毒复制周期,增强宿主免疫应答。

七、总结

茵陈蒿为清利湿热、利胆退黄的要药,广泛应用于肝胆疾病、皮肤疾病及代谢综合征。现代研究证实其多靶点保肝、抗炎、抗菌作用,但需注意体质虚寒者慎用,避免过量或长期使用。临床应用时需辨证施治,结合患者体质调整配伍与剂量。

『茵陈』相关美食
『茵陈』相关问答

市场名网 www.mktmw.com
Copyright 2012-2026鄂ICP备11013833号-9

涉及版权的内容,请来电告知,市场名网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QQ:175352796